认识超重/肥胖

内容概要:

本文将主要从我国目前的超重/肥胖现状、超重/肥胖与各种慢性病的关系、超重/肥胖与生殖健康三个方面来阐述超重/肥胖的危害,帮助大家更好的认识超重和肥胖。
肥胖相关的慢性疾病包括: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心血管疾病、脂肪肝、呼吸暂停、胆囊疾病、骨关节炎、癌症等。


一、我国目前的肥胖现状

2016年4月2日,英国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The Lancet)发表全球成年人体重调查报告:调查发现,全球成人肥胖人口已经超过体重低下人口,而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中,中国男性肥胖人数4320万人,女性肥胖人数4640万人,高居世界第一。

中国国家卫计委去年6月发布的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也承认,中国居民“超重肥胖问题凸显”。不论成人还是青少年,中国的超重肥胖增长幅度都高于发达国家。报告显示,我国的成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比2002年分别上升了7.3和4.8个百分点。

资料来源: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报告2015


2017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规划,提出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等专项行动。其中的“健康体重”是首次出现在国家中长期战略规划中,可见超重/肥胖的危害之广、问题之严重。


二、肥胖被定义为一种疾病

2013年6月18日,在美国医学会(AMA)代表会年会上,与会代表高票通过了数家专业机构提出的决议,该决议请求AMA“将肥胖认定为疾病状态,对其多个病理生理方面需采取一系列干预以促进肥胖治疗和预防。”
之后在2016年美国内分泌医师学会(AACE)年会上,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学会(AACE)和美国内分泌学会(ACE)联合发布了后来刊登在《内分泌实践》杂志的专门立场声明,建议将肥胖定义为“肥胖为基础的慢性疾病”(adiposity-based chronic disease,ABCD)。

在认可了肥胖症的“疾病身份”后,美国不少保险机构逐渐将肥胖症治疗纳入保险覆盖范围,肥胖相关诊治手段和医疗器械也越来越多。



三、超重/肥胖的危害

大量的确凿证据显示,超重/肥胖可增加罹患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2型糖尿病、胆囊疾病、骨关节炎、卒中和癌症等疾病的风险。2016年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学会(AACE)和美国内分泌学会(ACE)联合发布的《 2016 美国AACE/ACE 肥胖指南》,建议对于超重/肥胖患者,应该进行是否患有超重/肥胖常见伴发慢性病的评估;反过来,已被诊断为这些疾病的人,应评估是否体重超标(见下表)。

1.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

糖尿病与肥胖具有非常大的相关性,超过 80% 的 2 型糖尿病都与肥胖有关,轻、中、重度肥胖者患糖尿病的风险分别是正常体重者的 2 倍、5 倍和 10 倍。

同样,血脂异常(俗话说的高血脂)如高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高甘油三酯、等,以及高血压,也在肥胖者尤其是腹型肥胖者①中极为常见。而肥胖者在科学指导下进行合理减肥后,这些病情能得到明显改善甚至回复健康。

①腹型肥胖:肥胖判断的另一种标准,腹型肥胖患者脂肪囤积在腹部导致腰围太大,对健康危害较大。中国人腰围≥90cm(男),腰围≥80 cm(女)可判定为腹型肥胖

2. 心脑血管病

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除了糖和脂肪代谢的异常,还会增加某些炎性因子的释放,让体内长期处于一种「炎症反应」状态。除了导致上述的「代谢综合征」外,还会极大地促成血管内皮损害、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心脏损害等。进而,增加了高血压、冠心病、中风、房颤、心力衰竭等一大批心脑血管疾病的可能性。

医生总是在门诊告诫得了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把肚子减下来」「把体重降下来」,就是这个原因。如果在此之前就这么做,或许有机会免受疾病的痛苦了。

3. 非酒精性脂肪肝

脂肪肝是大量的脂肪在肝内蓄积,超重/肥胖是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发生的最主要原因。随着肥胖及其相关代谢综合征全球化的流行趋势,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现已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和我国部分地区慢性肝病的重要病因,其中10%~20%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即脂肪肝已经导致肝细胞炎症、坏死,后者10年内肝硬化发生率高达25%。

4. 睡眠呼吸障碍

有些肥胖者,睡觉鼾声特别响亮,有时还会出现鼾声突然停止,过会儿隆隆的鼾声又起的现象。这并不代表睡得香,他们很多时候白天反而还是昏昏欲睡。这可能是一种称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疾病。别小看了这种病,严重时而导致猝死。而肥胖已经被证明是睡眠呼吸障碍最主要的罪魁之一。

5. 关节炎

肥胖者患骨关节炎的风险大增,而且不仅仅发生在承受体重的关节上,手腕手掌这些非承重关节发病的可能性也高于常人。研究认为,肥胖干扰了正常的骨骼和关节的代谢。

6. 痛风

由于肥胖的人容易出现代谢问题,从而出现高尿酸状态。因此痛风也更加常见,甚至由痛风发展为肾病。

7. 癌症

肥胖与癌症的关系目前也得到了医学界广泛的研究和重视,2014年,医学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上发表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较高的身体质量指数(BMI)与10种常见癌症的发病风险增加有关。研究显示:BMI在正常基础上每增加5个单位,子宫肿瘤风险增加了62%,胆囊癌增加了31%,肾癌增加了25%,宫颈癌增加10%,甲状腺癌和白血病风险约增加9%。更高的BMI也增加了罹患肝脏、结肠、卵巢和乳腺肿瘤的总体风险。

2017年初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BMJ)的一篇综述指出:目前已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肥胖和多种癌症的发生率增加相关。



二、超重/肥胖与生殖健康

1.肥胖与女性生殖健康

(1)肥胖与不孕不育

早已公认,肥胖对妇女生殖能力存在不良影响。五十多年前,Mitchell发现约43%受累于不同类型月经紊乱、不育以及复发性流产的妇女是超重/肥胖的。此后,Hartz等发现无排卵周期、月经稀发甚至闭经、多毛症和不孕症,在肥胖妇女中的发生率比体重正常的妇女明显高得多。研究显示,肥胖女性发生无排卵性不孕症的危险上升。无排卵是由于高雄激素血症导致的颗粒细胞凋亡增加引起。其他导致不孕发生的原因包括由于从雄激素到雌激素的转化增加,通过负反馈调节引起的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肥胖女性减重可明显改善月经失调,甚至恢复排卵,提高受孕率。

(2)肥胖与女性多囊卵巢

有研究显示近半数PCOS患者为肥胖者。肥胖的PCOS患者较体重正常者的PCOS患者存在更严重的内分泌和代谢紊乱,其发生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与胰岛素抵抗和高雄激素血症有关,青春期肥胖和相关的高胰岛素和高雄激素血症可能是PCOS的诱因。

(3)肥胖降低辅助生殖治疗效果

研究发现,肥胖可降低卵巢对氯米芬的药物敏感性以及对促性腺激素的反应性,使患者需要更高剂量的促性腺激素以诱导排卵,从而导致卵巢过度刺激并增加月经周期紊乱的危险,导致卵母细胞收集的数量减少。另外,发现由于肥胖女性皮下脂肪增加,导致皮下注射卵巢刺激药物时,药物的吸收减少。

(4)减重对女性生殖的益处

肥胖女性经过低卡路里饮食治疗后,体重降低可明显改善胰岛素水平,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也改善月经异常。最重要的是是恢复排卵及提高妊娠率。肥胖女性(尤其是不排卵的PCOS女性)体重减轻后各种生育指标(受孕率、活产率等)的明显改善说明肥胖影响女性的生殖。

2.肥胖与男性生殖

一项美国国家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的研究显示,肥胖的男性比正常体重的男性患不育症的风险高得多,他们对52935个农民进行调查,其中有1329人患有与BMI相关的不育症,BMI均高于临界值3个单位。有学者发现在先天因素、精液因素及女性因素导致的不孕夫妻中,精液质量差的男性中肥胖发生率是精液正常男性的3倍,肥胖男性患少精子症的可能性是正常BMI男性的3.5倍。肥胖对于男性生殖的影响主要是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物理因素。健康调查显示,肥胖人群中勃起功能障碍数量是体重正常人群的1.3倍。正常男性睾丸的温度低于身体的核心温度,肥胖男性耻骨弓上和大腿内侧脂肪组织增多,再加之长时间静坐行为,均可使阴囊、睾丸温度增高到身体的核心温度水平,破坏精子生存的最适合环境,从而降低男性的生育能力。

(2) 神经-内分泌因素。在超重/肥胖的男性中,常可发现其血清瘦素浓度升高及瘦素抵抗,而瘦素浓度升高可导致精子活力下降。

(3) 雄性激素变化。男性人群其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血清总睾酮(TT)、游离睾酮(FT)水平伴随着体重升高有下降的趋势,提示肥胖与雄激素低下可能存在一定关系。研究发现,肥胖会导致TT减少,低TT水平也会促使男性肥胖,适当减肥后TT值有所升高。

(4) 炎性因子对生殖的影响。肥胖是一种慢性、低度的炎性反应性疾病,其会分泌大量的促炎因子,如脂联素、瘦素、抵抗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可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炎症反应。研究表明,促炎因子是男性肥胖、生育力低下二者之间的桥梁,最终造成精子数量减少、活力下降、形态改变、抗体增多,同时也使精子氧化应激反应及DNA损伤增加。

五、其他

肥胖会导致疾病、危害健康,这已经是公认的事实。2014年发表于《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的一项研究就对肥胖的危害进行了量化:该研究认为,严重的肥胖至多可以使人们的预期寿命减少8年。而且,与体重正常者相比,肥胖者保持健康的年限也可能会减少十余年之多。

参考文献:
[1]Majid Ezzati et al. Trends in adult body mass index in 200 countries from 1975 to 2014: a pooled analysis of 1698 population based measurement studies with 19·2 million participants. The Lancet, March 2016 DOI: 10.1016/S0140-6736(16)30054-X
[2]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报告2015
[3]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
[4]Krishnan Bhaskaran, Ian Douglas, Harriet Forbes, et al. Body mass index and risk of 22 specific cancers: a population based cohort study of 5·24 million UK adults. The Lancet, Early Online Publication, 14 August 2014 doi:10.1016/S0140-6736(14)60892-8
[5]Adiposity-based chronic disease as a new diagnostic term: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ists and American College of endocrinology position statement.
[6]Kyrgiou M, Kalliala I, Markozannes G, et al. Adiposity and cancer at major anatomical sites: umbrell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BMJ (Clinical research ed.), 2017, 356:j477.
[7]A.M.Clark, B.Thornley, et al. Weight loss in obese infertile women results in improvement in reproductive outcome for all forms of fertility treatment. Human Reproduction vol.13 no.6 pp.1502 1505, 1998
[8] 贾艳飞,郭颖,杨镒魟,张蔚,杨向祎,谷翊群. 肥胖对男性生殖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J]. 生殖医学杂志,2016,01:88-92.
[9]Steven A Grover, Mohammed Kaouache, Philip Rempel, et al. Years of life lost and healthy life-years lost from diabete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overweight and obese people: a modelling study. 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Early Online Publication,5 December 2014 doi: 10.1016/S2213-8587(14)70229-3